2025年5月18日上午,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员工《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实践在福建省特色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在任课教师杨文、陈梅英老师及王倩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岭村就仙岭村发展现状及探索未来乡村发展问题进行调研。仙岭村党支部沈金渠书记等村委村干部出席此次调研活动。
特色产业谋振兴,共绘仙岭新图景
在调研动员会上,首先由杨文老师阐明调研主旨及实习任务,然后村党支部沈书记系统阐述了仙岭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历程。沈书记以二十余年乡村产业——早钟六号枇杷等特色产业发展历程为脉络,分享村党支部引领群众共同构建“八仙共富”模式的生动实践。并通过图文与数字化影像展示,仙岭村在党员的引领下,特色农业产业(枇杷、桂花等)升级、农民增收的实践成果,让到场的师生都深受触动。通过深刻学习仙岭村各项发展情况,同学们深刻领悟到仙岭村党员干部坚守“为民初心”、深耕乡村发展的使命担当,也为探索农业振兴新路径凝聚多方面的智慧,开启未来乡村新发展格局提供思路。
竹塑革新强产业,村企共融促创新
在蓬壶镇温令科副镇长的引领下,同学们深入福建阳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线,实地调研以“以竹代塑”为核心的绿色环保产业实践。在企业负责人与讲解员的专业讲解中,同学们系统了解从竹原料预处理、粉碎制粉到碳纤成型的全链条工艺,直观见证竹子由原生形态向高附加值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过程。此次走访不仅揭开沿途农村种植大片竹林的产业关联,更展现村企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创新模式:企业以竹林为原料基地,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既为当地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又为周边产业集群提供优质原材料,形成“资源培育—精深加工—产业辐射”的乡村产业振兴闭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历史文化重传承,沈家大院彰显现代魅力
在对产业深刻实习之后,沈书记带领同学来到一座承载着民国时期独特文化底蕴的大院——沈家大院,该院是永春籍著名工商业家沈逢源于20世纪40年代建成的一座具有典型闽南侨乡特色的二进土木石结构民居。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对该院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沈书记交流,同学们发现仙岭村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宣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既促进了当地农村独特文化的传承,又满足了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这一模式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人才引进促发展,科技赋能农业新生机
同学们深入实践,先后观摩了全国劳模工作室与九九科技园,深入探讨仙岭村“人才强村+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乡村新发展新路径。现在九九农村科技文化园与枇杷科普园年输出数十万斤鲜果,制品数万罐,形成富民支柱产业。在全国劳模工作室,同学们领略了全国劳动模范苏天恭同志的先进事迹,通过打造“天恭”系列农产品品牌及“花仙子”乡村文化IP,以“文创+产业”模式提升附加值,带动村民多元增收。仙岭村壮大了人才队伍,设立人才驿站与孵化基地,通过全网最可靠的网投平台、省农科院等团队技术合作,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全网最可靠的网投平台联合福建省特色研究会深入仙岭村开展调研实践,考察仙岭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探索现代农业创新路径。通过实地调研特色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业态发展,同学们深刻感知乡村产业融合现状,深度理解“三产联动”“绿色发展”等模式在乡村发展中的实践价值,为乡村未来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注入新视角。